百战归来,清大EMBA再启程

北清国学 | 中国文化书院原院长王守常解读中国智慧

50,000元 2025年10月24日
学制1.5年,每两个月授课一次每次2天,共计8次
13439064501 陈老师
研修动态 28

北清国学

王守常,著名学者,中国文化书院原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史、佛教、近、现代思想史等。

王守常教授作为影响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三大团体之一“中国文化书院”的早期参与者与掌门人,是中国新时期国学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当之无愧的中国当代文化大家。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王守常教授认为最需要的是“反本开新”,而不是简单的“与时俱进”。

“反本”就是要回归经典和源头,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开新”就是要兼收并蓄各种新式文化,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合乎时代的解释和应用,这也是当今民营企业家们应该学习和探讨的重点。

本文主要摘取王守常教授关于中国文化的部分观点,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中国智慧构建文化自信

中国不是地理概念,是文化、文明的概念。

王守常教授提到,在人们的认知中,中国的第一个概念就是居于中,所以叫做中国。中国在内,夷狄在外,东有东狄,西有西夷,北有北狨,南有南蛮。而中华民族的概念则是在不断的民族大融合中慢慢形成的。

中国又称华夏,何为“华夏”?

王守常教授说:‘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大不是大小的大,是规模的意思,在公元前3000年至5000年的时候,周朝建立了礼仪制度,当时的礼仪制度不是今天见面鞠躬、握手的这个概念,礼仪是一种身份的规定,是身份标志。所以礼仪不是礼貌的安排,是制度安排。

康有为曾说:“中国能礼仪则中国之,中国不能礼仪则夷狄之。”王守常教授解释说,不能传承周文化建立的礼仪文化那就是夷狄,这句话非常重要。

这句话说明了‘中国’不是地理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你接受了这个文化,尽管你是夷狄,你能礼仪就是中国。‘中国’不是种族概念,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文化、文明的概念。


哲学要追问的三个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王守常教授提到,一个国家富强了,一样也要问这些问题。

中国承继着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未来的中国应成为世界负责任的大国,那么现在的中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既要学习西方文化,又不要忘了本民族文化。

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万物才用之所聚。中国要成为世界中的负责任大国,不只是凭借综合国力有多强,还要把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介绍出去,被其他国家、民族所理解,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国。


如果我们不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就没有自信,没有荣誉感,没有归宿感。所以,我们要回归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老祖宗那里去寻找智慧和自信,返本开新。

中国文化中的管理启示

中国文化对于管理有许多启示。我们说要建立和谐社会,那“和”是什么?最早出现在中国的音乐史里,“音因序而和”,也就是七个不同音音节组合在一起,构成和弦,好的音乐就是和的音乐,强调多样性和多元化。

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中,和就是多元化,就是合作,而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一团和气。

春秋诸子百家中,墨家和儒家有“和同之辩”。墨家强调尚同,告诉统治者要统一思想和行动才能治理好国家;儒家强调文化和为贵,前面还一有句话礼为先。

历史书有记载,齐景公有个大臣很会拍马屁,两人关系极为亲密。景公问晏子,我和我最喜欢的臣子,我们是“同”的关系还是“和”的关系?晏子说,你和你最喜欢的臣子是“同”的关系,不是“和”的关系。

“君说是,臣说是,君说否,臣说否。这是同。”

“君说是,臣可否;臣说否,君说是。这才是和的关系。”

也就是说,领导说对的,我就说是对的,他说的是错的,我也不逆着他,跟着他说错的,永远和上级保持一致,这是同。

而和的概念是,领导说是,下属可以提反对意见;但下属提反对意见的时候,领导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明辨是非,如果下属错了,能够纠正过来。

兼听则明,偏听则信。自然界的生物要多样化,社会也需要多样化。联合国大厦的门口刻着这样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法国人说,你说的每一句我都反对,但我用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和则相生,同则不继。和是强调多元化,只有多元化才有生命力。

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要善于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才能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

10月24-26日,北清国学商业领袖国学研习社伍班将迎来盛大开学典礼!

同学们将走进国子监、恭王府研学,并聆听由王守常教授带来的《中国智慧》精彩课程。

客服微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