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归来,清大EMBA再启程

学习笔记 | 贾丹:阳明心学-走出心灵困境,破解难题的大智慧

50,000元 2025年10月24日
学制1.5年,每两个月授课一次每次2天,共计8次
13439064501 陈老师
学习感言 508

作者简介:

宁夏蓝拓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北清国学叁班优秀学员 贾丹

王阳明的思想探索与人生经历

王阳明对儒释道思想的探索、人生经历及龙场悟道,奠定其心学思想基础。


对程朱理学的质疑:王阳明实践朱熹“格物致知”,发现物理与人情难贯通,无法达成成圣目的,遂放弃。

辞章之学的尝试:王阳明学辞章,文学造诣提高,但认为不足以通圣人之道,辜负初心,再次放弃。

佛道学习的感悟:学佛道期间,王阳明游历多地,最终因无法割舍对亲人的牵挂,意识到佛道出世思想的缺憾,回归儒家。

 科举与仕途:

科举考试:明朝科举三年一次,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轮。王阳明两次会试落榜,后以二甲第六名考中进士。

仗义执言:因刘瑾专权,王阳明为谏言官员求情,得罪刘瑾,被贬贵州龙场。

龙场困境与悟道:

困境:王阳明初到龙场面临环境艰难、居无定所、断粮、疾病缠身、险象环生等困境。

悟道:王阳明在困境中思考圣人处此之道,最终顿悟,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奠定心学基础。

关于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感悟分享

围绕王阳明龙场悟道展开,阐述其悟道本质为反省,强调改变自己的重要性,以孟子之言警醒,之后将诵读经典。


心态与问题:心的大小决定问题大小,很多问题根源在内心,智者内心被遮蔽会像愚者,无法解决小问题。

龙场悟道本质: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核心是反省功夫,反省自身为求政治名声而不顾方法时机,以及不应只向外求真理。

改变自己与世界:改变世界本质是改变自己,如王阳明被贬龙场,若一味怨恨将深陷其中,只有自我反省、破除心中之贼,才能战胜自己。

悟道的理解:龙场悟道并非玄幻,通俗讲就是想通,关键在于肯在自身下功夫、找原因,圣人肯下功夫,庸人则不然。

启示与行动:龙场悟道启示要常自我反省,以孟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警醒,随后将按要求诵读经典。

王阳明心学及中国传统哲学相关探讨


龙场悟道:1508 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提出“吾心自足不假外求”,创建心学。

对明朝的影响:主张个体解放,与传统集体主义思想不同,被认为加速明朝灭亡,因江浙受其思想影响抗拒交税。

对个体及改革的影响:使个体崛起,日本明治维新、张居正改革借助其思想成功,众多名人受其影响。

知行合一:王阳明能将学说与事功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中国传统哲学起源:源于周文王在狱中对“爻”的推演,从三划变为六爻,其思考影响中国传统哲学特征。

中国农耕文明特征:

计划性:农夫为生存做计划,留种子,与海盗、猎人文明不同,体现为中国人习惯做长远规划。

克制与延续:懂得延迟满足,克制欲望,为后代留资源,使文明延续。

单调性:生活单调,缺乏新鲜感与幽默感。

功利性信仰:信仰功利,目的明确,对神恩威并施,拜小神且接地气,相信宿命,自杀率低。

农耕与商业文明对比:

关注重点:商人重快速兑现,漠视时空,难发现 24 节气;农夫关注自然,推动农耕文明发展。

流动性:商人流动,农夫定居,农耕文明下商业发展受限。

价值观:农夫讲究因果平衡,重农抑商,认为商人努力与成功不成正比。

当代中国与哲学结合:中国结合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两者在强调各安其位上有相似性。

哲学中的宇宙观、认识论与人性论,包括人性善恶观点及相关案例分析。


宇宙观:探讨世界的起源与运行方式。

认识论:研究认识世界的方法,如后天教育,或王阳明、陆九渊哲学认为的内心刹那感应。

极端立场:哲学需明确人性善恶,立场要坚定,人性善恶决定价值观及为人处世方式。

东西方差异:西方主流认为人性恶,东方以孟子为主流认为人性善。

海盗分金案例:以海盗分金说明基于人性恶的分配原则,及投票选举源于此,规则是提议需获51%支持才通过。

商业理念、国学及历史文化相关探讨


商业理念:商业不能轻信“付出越多得到越多”这类基于人性善的观点,商人应相信人性恶,商业与农耕等领域不能混淆。

事物本质:当多数人谈论某原则时,将其反过来往往是事物本质,国学关键是看透事物本质并体面实现。

中国哲学之历史论:

祭祀与占卜:中华文明是祭祀记录,“巫”类似祭司,通过杀动物或人祭天占卜,易经就是通过与上天交换信息来占卜。

血缘与历史:中国人因血有神奇力量,认为人人平等,形成血缘崇拜,进而养成记载历史的习惯。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特点:中国和犹太人重视家庭教育,中国帝制时代家庭教育重道德、素质与忠于家庭。

两者的博弈:新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从家庭教育抢生源,如计划生育等手段,推动社会教育发展。

学国学目的:中国历史传承未断,分析国学能精准预测中国走向,助力做出正确决策。

中西哲学、历史观,探讨中国家庭、政治制度等,分析人性与社会治理及中国文明特点。


康德与东方哲学对比:康德认为世界形成及运行规律不可知,人性恶,需受暴力权力控制,其认识论思辨与实践脱节;东方哲学侧重解决现实问题,如王阳明哲学关注底层。

中西历史观差异:康德认为人类历史循序渐进向前发展,西方科学产生后也持此观点;中国哲学认为历史循环,如儒家觉得今不如昔,未来更差,这种历史观影响下中国人关注当下。

中国传统家庭与文化: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经验传承重要,通过祭祀牌位实现天人合一,崇拜祖先源于血缘。中国家庭稳定,权利义务不对等,如婆媳关系中婆婆通过逼婚拿回权利,这种功利性维持家庭文化。

中西政治制度看法:中国中央集权制动员和组织能力强,村支书比村长能力强,因选举易选出低智领导人,而村支书经农民群体磨练。西方选举制易导致蠢人治国。

人性与社会治理:天生有圣人与坏人,医学进步产生蠢人。好人关注当下,坏人追逐私欲,蠢人不分是非。高明政府管理蠢人,西方政府只照顾关注当下者。

中国文明特点:中国有囚徒文明相关动作,如背手、亚洲蹲等。中国哲学本质是辩证,与西方思辨不同,辩证虽离科学远,但给人希望,中国人因此乐观。

解读王阳明及相关哲学思想


成功要素:成功需具备时(时间)、空(空间)、数(定数),一命二运三风水等,读书相对靠后。

王阳明的生平与健康:生于1472年,逝于1529年,8岁患肺结核,靠含姚江水、山东大枣、适量砒霜的偏方及中医理念维持生命。

家族与智商:家族智商、运气有注定因素,存在均值回归现象,中国通过特定方式考察孩子记忆力来测智商。

出生传奇:出生有诸多奇异,5岁前不会讲话,原名王云,后改名王守仁,改名后能倒背《中庸》

迷信与仙丹:王阳明迷信,靠炼仙丹续命,虽未成功,但认为仙丹延年益寿或有一定依据。

勤奋与立志:成事需高智商和勤奋,12岁立志做圣贤,触及人生价值和哲学产生等问题。

哲学与宗教:

宗教产生:源于对世界的未知,脑容量影响宗教产生,中国因脑容量大、有阴阳五行理论,宗教信仰时间短。

巫术与科学:

中国发展出巫术,与阴阳五行结合后未产生科学,因已“圆满”解决多数问题,且不重分门别类。

生死观:

宗教与哲学:西方宗教解决生死观问题,中国无宗教,哲学家需解决此问题。

佛家与道家:佛家观点不可取,道家不是宗教,有极乐诱惑,符合未来趋势。

三不朽:哲学家提出通过立德、立功、立言成为圣贤,实现精神永生。

初心与幸福:志向能让人专注,不被琐事干扰,避免内耗,从而获得幸福,要坚守初心。

国学与王阳明心学相关探讨

探讨自然、儒道思想,并深入讲解王阳明心学的立志、成功要素、心即理及用心与天理等观点。


国学之用:

国学平时看似无用,关键时刻可提供救助。

自然与赤子:人类源于自然,3岁前处于自然状态。老子、孔子等喜欢赤子状态,因其具万物一体、无善无恶观念,且中国哲学具光明向上特质。

儒家与道家:

儒家:孔子以仁义礼智信等将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构建君子社会,人们需学习提升,秉持“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的价值体系。

道家:老子认为社会混乱,人应退回自然,主张无为,即不用力,如生活遵循基本需求,避免过度欲望。

王阳明心学:

立志:要做圣贤,将善贯穿人生,以善为根本,且立志为心学核心,其他勤学、改过、择善围绕其展开。

成功要素:成为王阳明般人物,需物质基础丰厚,如王阳明家族有钱且获宁王财宝,为其学术发展提供条件。同时,人生外力正负出现顺序有规律,早期遇反力后期或有贵人助力。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统御性与情,性与情皆善,主张心即理;朱熹则认为性即理,将情感视为恶而去除。王阳明认为人应释放情感,避免虚伪。

用心与天理:心学主旨是找到喜欢之事并投入感情,用心做事天理自现,天理是自然而然的理,非外力推动。

王阳明心学相关探讨

探讨了天理人欲、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内容及相关应用。


天理与人欲:

王阳明的解释:天理和人欲并非简单善恶之分,过或不及为“人欲”,二者本质可视为一体。

人欲产生原因:人类不满足、追求安全感,以及因时间观念产生的对未来规划,促使天理转换为人欲。

自然与社会:天理在自然界合理,在人类社会部分不合理,人欲在人类社会流行。

心即理:

的主观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并非其客观存在,而是心中之理的投射,因个人状态而不同。

正见难寻:人类难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见,心投射出的是内心已有的东西。

人欲与真善美:人欲充盈才能产生真正的真善美。

看淡外物:客观事物的重要性在于激起内心之理,看淡外物是王阳明心学重要表现。

⚫ 知行合一:

心学的心法:盲目自信,即不要依赖条件,通过不断自我暗示增强自信。

言出必行:是知行合一的表现,自信之人不受条条框框限制,成长更快。

用人之道:世界之事由人办,让合适的人处于合适位置与同类对接,更易成事。

朱熹和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展开,探讨了格物概念、人物塑造及与社会制度的关联等内容。


⚫ 朱熹的格物:

方法论:遇到问题,先翻经典借鉴前人智慧,再向身边成功人士取经,可总结为“借命”。

缺陷:需俯首权威,难以成为权威,易因权威与自身的矛盾产生问题。

⚫ 王阳明的格物:

概念:格物即“正物”,是在事情上正念头,且不依赖外部权威,注重倾听内心声音。

特点:蔑视权威,认为心自足,做事先关注事情本身是否正确,再充满情感地去做。

影响:从伦理角度,东方注重善恶,关注做事过程;西方注重事情本身,关注如何做。

心学与理学的人物塑造:心学塑造出诸多如左宗棠等功成名就者,理学仅塑造出曾国藩,曾国藩坚持理学规则,承认心外权威。

格物案例分析:通过吃面、遇美女等案例,强调正念头要追溯到事情的起始根源,反省错误至少需48小时。

社会制度与哲学关联:王阳明心学类似资本主义社会为有钱人服务,社会主义社会为底层人民服务,强调执政党如父母官。

“人民警察”的特点:名称改变使警察性质改变,需具备“和稀泥”技能来处理矛盾,维护社会太平。

唯物主义与王阳明唯心思想的探讨


唯物主义概念:客观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客观决定意识。

⚫ 王阳明的观点:

心外无物:未看花时,花与心同归于寂;看时,花颜色鲜艳起来,心赋予花价值。

心塑价值:人们每天都在用自己的心为客观事物赋予价值,塑造不同结果。

美学家与哲学家对比:王阳明作为美学家,承认客观存在,不依赖理性,用心与客观事物对峙形成美学价值。

不同视角看事物:不同层级、专业的人看同一客观事物结论不同,如卖水与“生命之源”、三个建筑工人的回答。

启示:日常生活工作中,对他人稀奇古怪的意见应持包容心态。

解读了天理人欲、知行合一、良知等概念及王阳明的哲学体系。


⚫ 天理与人欲:

事与心相连,用心天理自现。人类社会运行的“理”多为人欲,应区分天理与人欲,如刷牙次数规定等例子。

⚫ 向内求与向外求:

内即自然,自然即必然,如水向下流。向内求指拒绝社会标签式评价,专注自身能控制之事;向外求则相反,难以掌控。

⚫ 知行合一:

内涵:王阳明从四方面解释,如见美色即喜欢、水向下流知行同时发生、知与行如河两岸同时存在、一念发动既是行。真知必能行,如验证玻璃硬度、孝顺父母等事例。

心与脑:心属天理,带来自然反应,如见到不同人自然产生孝、忠、爱等情感;脑属人欲,是社会产物,会思考利害阻止某些行为。知行本应合一,脑子有时会割裂知与行。

⚫ 良知:

特征:与生俱来、自然出现、能判定是非善恶,心安即良知。如人见婴儿掉落会本能想救,见黄金掉落会判断不接。

作用:道德感与判断力是良知重要内容,道德感确定应做之事,判断力给出做到的能力。人应笃定价值观,按良知行事。

⚫ 王阳明的哲学体系:

世界观:心外无物但承认物的客观性,万物一体源于心。

认识论:知和行同时发生,知行合一与执行力区别在于对良知的考量,知行合一强调先确定事情符合良知。

人性论:肯定人性的价值性,认为人性本善。

历史观:遵循循环论,提出“二货定律”,即重大组织或财产从第一代传至第二代易发生事故。

客服微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