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归来,清大EMBA再启程

天涯论坛是怎样由盛转衰的?

管理案例 3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想当年,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天涯论坛的用户。但是近两年来,天涯的声音几乎销声匿迹,只有一些老用户还坚守在这片土地之上。天涯的没落有大时代的背景,毕竟论坛已经被新兴的社交方式冲击得无力反击,当然这是外因,天涯也有自己的原因。

近日,IPO有重启迹象,天涯社区停滞了四年的上市计划又蠢蠢欲动,在成都高调发布了新产品——微论。希望藉此抗衡微博和微信,为天涯上市描绘蓝图。

奇怪的是,产品已经正式发布,找遍所有下载平台,都搜不到微论这个产品。不得已下载了天涯社区客户端,才发现微论,只是其中一个功能。让人无语的是,所谓微论只是整合了天涯社区的来吧和部落而已。

从这一个小细节可以看出,天涯社区的没落除了环境原因,自己作死也是很大一部分。

在百度指数中搜索天涯社区的核心关键词——天涯,最近的10条相关新闻,只有一条和天涯社区相关。排名前9位的上升最快相关检索词,排名前五的只有天涯博客占据第二位,其他的都与天涯社区无关。

可见,不管是媒体,还是用户的关注,天涯社区在继续的下滑,以致边缘化。

天涯社区由邢明创办于1999年,是身为炒股爱好者的邢明用来交流学习的一个股票论坛。

在天涯社区上线的时候,恰好四通利方改版为新浪网,因为定位的调整,一大批习惯了论坛的精英网友,纷纷出走来到天涯社区。这些人大都来自高校教师,社科院,新华社等机构,属于中国最先接触互联网并有知识的一个群体,他们锻造了天涯高端大气的基因。

高端用户,高质量内容,简单朴素的论坛页面成就了天涯社区的内核,奠定了天涯社区全球华人论坛的基石。伴随而来《天涯》、《南方周末》等高端媒体为天涯社区不断的背书,使其更上一层楼。

2004年,新浪和搜狐想要收购天涯,天涯社区拒绝并购,只接受入股,双方不欢而散。

2005年,博客及WEB2.0概念兴起,天涯跟进做了天涯博客,得到IDG和清科的投资。

2006年,天涯获得联想、谷歌、江南春的联合投资。

至此,天涯社区得到大量资金以及谷歌的流量支持,并合作创建了来吧和问答两个产品,天涯社区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带来了大量的用户,并籍着高质量的用户和内容,对社会民生的关注,成为了中国舆论的一极。

成为一极的待遇是,各级政府派人专门盯着天涯杂谈,众多记者也天天盯着天涯扒新闻,各图书编辑盯着舞文弄墨找书稿,各企业盯着投诉版面看负面,众屌丝跟帖狂欢,到哪都以是天涯网友自吹。

作为一个社区,天涯达到了社区最辉煌的顶点。

大量的新用户,这一方面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众多的用户涌入,这些人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给原有社区氛围造成大量的噪音,对老用户尤其是精英用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是天涯社区没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采取 的应对措施,沉迷在新增用户及内容的喜悦之中。致使老用户流失,内容质量迅速下滑,到最后关天茶舍等高质量版面迅速下滑,甚至娱乐八卦取代了天涯杂谈成为第一版块。

政府、媒体、企业对天涯的关注,说明天涯的影响力,但作为一个网上的论坛,它又是弱势一方。所以后来一旦有任何负面信息,以天涯这种纯粹靠平台影响力的社区来说,其在公关这方面就显得幼稚而无力。

同时,高速成长掩盖了天涯社区产品上的缺陷。在获得大量风投和谷歌流量前,天涯还能与时俱进的做天涯博客。而当拥有了资金和谷歌的流量,天涯在SNS,微博这块,原本应该能有自己独特的一块份额的产品上,未取得相应份额,可以用一败涂地来形容。

等到2010谷歌退出中国,与天涯终止合作,天涯流量急剧下滑,用户增长缓慢。而这时天涯的内容已经泛善可呈,产品又落后互联网步伐一大截,技术单薄无力。

客服微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