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
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最普遍的误区是,很多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喊喊口号,搞些文体活动。这些企业不顾实际情况,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把一些国际一流企业或是比较流行的企业理念统统拿来作为自己企业的理念,他们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和场合,轮番打出“以人为本”、“服务社会”、“让顾客满意”、“创一流企业”、“创新务实”等冠冕堂皇的理念口号,以为这样就是建设企业文化,就可以提高企业的“品位”。殊不知,这些企业理念一旦失去了真实的思想基础,一味的模仿其他企业实际上无异于东施效颦,和故事中的加油站同样的可笑!一个人(或企业)的价值观是什么就是什么,它可以调整甚至改变,但绝对不能伪装。因为任何一个人(或企业)所信奉的那种深层次的价值观往往会通过各种行为和细节表现出来。一个不允许(过去的)“顾客”如厕的加油站,我们能够相信他会“以客为尊”吗?一个对顾客投诉置之不理的企业又可以做到“顾客至上”吗?一个连员工保险都不愿意承担的企业可能会“以人为本”吗?显然这都是不可能的。
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理念决不是挂在墙上给人看的,也不是喊在嘴边给人听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保证企业理念、管理制度及企业行为的高度的一致性。如果企业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这样的企业理念永远只能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口号,这样的企业文化只能是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 制度的力量:美国教授111 一个美国教授。每一次来中国都是住陋室,穿小巷,不停地采访、记录,一本牛津出版的最新学术著作就是这样完成的,其工作精神不由你不敬佩。
但他也有个对他来说出格的嗜好:到中国的第一天,总是让朋友陪他去软件市场,寻找中国盗版的美国软件,物美价廉,乐而忘返。作为中国人,我们也许能理解甚至支持这位美国教授的嗜好,那些刚出炉的美国软件,如果在北美本地买,实在是太贵了,贵到连教授也买不起的地步。
但私下我们也会想:在美国的制度环境下,能允许他这么做吗?看来美国人和任何其他民族的人一样,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一旦脱离本土制度约束,人性中的弱点都会出现,甚至放纵。